|
捐献造血干细胞,在目前还依然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情况下,捐献一次都难上加难,何况是二次、三次捐献!而安徽淮南一位普通青年、侠骨柔情的“女汉子”胡常引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顾一切捐献到底,去挽救异乡一位素不相识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的母亲。
三次首当其冲义无反顾
8年前的2012底,淮南一位女孩背着家人不顾自己身体不适宜捐献,却义无反顾地去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挽救外省一位正哺育一对不满周岁双胞胎宝妈生命的新闻,成为当年最感动淮南的暖新闻,也让淮南市民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身边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个不顾一切“玩命”捐献的侠女就是时年25岁的姑娘胡常引,她是淮南本土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开启了淮南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先河,这个被称为“女汉子”的姑娘背后艰辛曲折执着善良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感动全城。时隔6年后的2018年8月,捐献后彼此没有任何联系和信息,但心底一直牵挂患者的小胡突然又接到红十字会的通知,患者病情复发,需要她再次捐献淋巴细胞。这不仅在淮南没有先例,也是当时全省第一个二次捐献淋巴细胞。对此没有任何思想、心理等准备的小胡,一听说是“救命”,依然二话没说,当即答应,克服来自家庭、身体等种种困难,做好了一起准备。可就在捐献的前一晚上,又突然意外接到患者病情变化,终止捐献的消息。震惊、遗憾中她本以为从此与患者再也无缘。而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不舍的小胡,在两年后的2020年9月底,出乎意料地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那位患者现生命危急,需要她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而这次也是安徽省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开展17年来第一例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全国也仅有一个女性完成了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尽管如今的小胡工作、生活、家庭、身体、年龄均非同从前,但她依然还是那句话:“一生有缘,我俩的命栓在了一起,我必须救她!”这个“女汉子”背后到底有多大的力量、有多少曲折的经历和感人的故事呢?
首次“玩命”捐献:只要我不死,一定要救她
胡常引是一名助产士,终日守护新生命的她对生命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和认识,每天看着产妇从痛苦到喜悦的转换情景,望着一个又一个小生命在自己手中平安降临,她总是在疲惫中快乐着,她也用百倍的爱和细心呵护着每一个生命,绝不会让他们在自己手中有什么闪失。她觉得自己仿佛命中注定就适合守护生命这分太需要爱和善、勤与严、细与柔的工作。
小胡出生在淮南凤台县一个普通的家庭,当时家里还很困难,从小她没能在父母身边长大,但不同的童年经历让她养成了吃苦耐劳、体贴他人、善良担当的品格。从小到大,隐忍、坚强、独立,能抗的住的事绝不让家人操心,是一个省心顾家又憨厚的好姑娘。尤其是那颗总是顾着别人的善心,更让父母欣慰。
工作后,由于常常遇到产妇急着用血的情景,献血成了她的习惯。2006年,和好友到湖南玩时,看到街头的献血车,她停下旅行上车献血,还被好友埋怨了一番:“你这善心,走到哪就撒到哪,以后怎么停下来。跟你出去,真耽误事情。”。当年小胡所在的单位距离淮南市区近百公里,献血车难得见到,每次她都是利用到市区办事机会去献血。
2011年的一天,下夜班的小胡又来到市中心血站献血,走出大厅时抬头无意间看到墙上贴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画,她又折回去专门留取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样本。因为身为医务人员的她,深知血液病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痛苦,当时,她的父亲因为癌症,也正躺在病床上,也时常需要输血治疗,救命对于她来说经历的太多。那一刻,她坚定地要给患者留取一份生的希望。当时,血站工作人员见她又重新扎针采样还和她开玩笑,说,留了也白留,淮南压根就没一个配型成功的。一贯倔强的小胡闻言后,更坚定了信心。没有一例捐献,说明愿意捐献的志愿者太少,大家都不愿意,患者哪还有希望,志愿者多了,肯定有配型成功的机会。
一年后的2012年底,当接到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她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征求她的意见时,这个憨直的姑娘兴奋地脱口而出:“中了头彩!太幸运了!”
可到了捐献时候,小胡的心理压力外人难以理解。当时,小胡父亲病世不久,哥哥车祸受伤还在治疗中,家中欠下大量外债,母亲沉浸在巨大悲痛中身心受挫需要照料,而她为了还债业余时间在单位周边农村承包的土地正待整理,家里重担全压在她一人身上。而当小胡得知患者是一位比自己大2岁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的妈妈时,一向干练的她没有任何犹豫,就一句话:“救人要紧!”。这可能也是她职业生涯中说得最多最重的习惯语。为了不让家人知道、担心,她向红十字会提出两个要求:不让家人、单位和其他任何人知道,不宣传不报道。而得知需要住院请假无法向单位隐瞒时,她又和同事“约法三章”:帮着隐瞒,不得向其家人走漏风声,不让科室外的人知道。临行前她来到爸爸墓前磕了三个头,说:“爸,我去救人了。您放心吧,是去做的好事。”。她又对着家的方向给妈妈鞠了三个躬:“妈,我走了,您别怪我,就对您撒这一次谎,回来去看您!”于是她瞒着妈妈、哥哥独自去合肥住院捐献。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隐瞒了自己过敏体质、高凝血质以及先天性心室畸形等不适合捐献的身体状况。这些造血干细胞捐献体检无法检测的项目,对于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的小胡来说完全清楚,她可以随便提出一个理由就可名正言顺地终止捐献。可她却刻意隐瞒了。住院期间因特殊敏感的体质,小胡对动员剂过敏,出现了严重的反映,她吃不下睡不着,腰酸背痛,满身血管和头胀得像要爆裂似的,一天瘦一斤多,但她一声不吭,咬牙坚持、坚持!一周几乎粒米未经,靠输液维持,一天天硬是靠毅力挺过来的。采集过程中,因其血液高凝导致采集机器无法正常运转,不住报警,不得不拔掉针头,输液稀释后,再重新穿刺采集,反复数次。她血压上升、心动过速,承受着难言的痛苦和压力,咬紧牙关不做声。红十字会和小胡的领导同事都十分担心,采集医生也是第一次碰到如此情况,非常心疼这位坚强不易的姑娘,反复问她要不要继续采集,这时若她点下头,机器便会中断,她也终止痛苦,可面无表情的小胡坚定地只吐出一句话:“采,只要我不死,一定要救她!”。整整9个小时,小胡经历了一般捐献者没有经历的痛苦和超倍的时间,坚持到底,完成捐献。
采集期间,一周没有见到女儿的妈妈突然打来电话问她在哪在干什么,小胡强忍泪水让同事告诉妈妈她正在接生,单位太忙走不开,过段时间回去看望她。数天的折磨,一整整天采集的消耗和痛苦,滴水未进,但这边拔掉针头,那边便不顾众人劝说坚持回单位,继续上班。
二次突发捐献:宁愿不要自己的孩子,也要救她的命
捐献后,小胡一直牵挂着那个未曾谋面但血脉相连的姐姐,时常给红十字打听消息,希望能看看那一家幸福的模样。忙得不可开交的小胡也尽量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多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困难家庭、资助残疾人,更是身体力行向人们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从不言自己的特殊经历。每年春节市红十字会慰问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一直是个例外,要不坚决拒收,要不接到便捐回来。“我虽然困难,但把这点钱用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上能救更多生命。”
可外人难以想象小胡背后的困难和艰辛。为了还家里的债,她工作之余走南闯北勤学苦干、到处寻求机会,在反复琢磨、尝试中掌握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在单位附近农村从少到多逐步扩展,承包了几百亩土地,套种了多种药材、特色农作物,一下班就一头扎进田里,像个村姑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一身黑色运动服、一双球鞋、头发剪得超短、皮肤晒得黝黑、一双粗糙的手,哪像一个姑娘、一位医护人员。
家里欠的债务慢慢都还上了,手头有了些结余,本该给自己准备嫁妆了。而2016年,得知家乡扶贫开发任务重,但农民种植单一、收益不大,她把中药材种植引到了正在开发旅游的毛集实验区,开始带着3位好友一起流转了一千多亩土地,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大面积引种中药材,开发旅游观光,带动了200多户贫困户,成了地地道道的“女汉子”。但她那颗充满柔情的心依然如故,再忙,在心底,她还始终惦念着那位患者,时不时地向红十字会问及对方的情况,还想象着那对双胞胎在妈妈的呵护下一定健康地成长,那一家应该幸福快乐。好像冥冥中因捐献造血干细胞两个陌生人从此这条相同相通的血脉总有灵犀似的。
2018年7月底,市红十字会突然接到了动员小胡为那位患者二次捐献淋巴细胞的通知,这是当时安徽省第一例二次捐献淋巴细胞。这让工作人员即震惊又为难。因为当时的小胡已31岁,历经磨难刚刚结婚,正准备孕育自己的小宝贝,爱人和婆家人能否接受;而且这么多年的打拼她已积劳成疾身体状况远不如从前,此前又刚经历了一次不小的手术和严重的车祸,满身伤痕累累,身心尚未恢复;况且她当年捐献时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有可能再现。当顾虑重重的工作人员告知小胡患者的情况时,小胡依然没有什么犹豫,她还是只提出和第一次捐献时一样的条件:一是为她保密,担心母亲还是不能接受;二是暂时不宣传报道,若为了配合捐献工作需要报道的话,也要等她捐献成功后才报道,那时即使家人知道了也不会影响捐献。
小胡知道,这时来自两个家庭的压力更大,首先就是母亲这一关难过。因为第一次捐献,小胡瞒着母亲,后来母亲知道了非常担心和不理解,一直埋怨她。母亲心疼,这么多年,女儿经历了太多的艰难,身体又不好,刚刚有个稳定的家,正准备抱外甥呢,不会顺利同意小胡二次捐献。小胡要再次瞒着母亲和两个家庭其他家人去捐献。她很快做通了爱人的工作,并让爱人和她订立“攻守同盟”,不让两家亲人知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也很担心她的健康和小家庭的幸福。她大大咧咧地安慰工作人员:“我自己的身体我清楚,能扛得住!孩子推迟点要也不要紧,要紧的是救人家的命!”为了保障符合捐献条件,她亲自与省立医院的专家进行沟通,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着立马捐献。
可万没想到,就在小胡准备捐献的头一天晚上,突然接到通知,因患者病情变化,不得不终止捐献。得知消息,小胡十分着急、不安、惋惜、心痛:“唉,怎这么不巧,早一天能捐献就好了!”她几度哽咽,总是叮咛着:“只要需要,随时再通知我!”。此后,小胡隔三差五打电话询问患者的消息,总是希望能看到那位患者母子三人的照片,“看到母子平安,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命好像跟她连着,忘不掉、搁不下。”
再次意外捐献:注定命拴一起,一定要救到底
一等再等,再也没了患者的消息。小胡心里一直纠结着,不知道那个姐姐一家到底怎样了。缘分、命运会不会就此了解?
2018年小胡调到了离家近的医院,产业也有了更多的收益,在凤台当地买了房,能多照顾年迈体弱的妈妈,一辈子离不开土地的公公正好能在小胡的种植基地日常管理,小两口一有空就在田里忙活,一家人忙累而快乐,日子也来越红火。小胡和忠厚老实的爱人商定,乘着还年轻多干点事,赶快要个小宝贝,了却两家老人的心愿。
2020年真是个多事之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一切计划,作为医护人员的小胡忙得昏天黑地,这个“女汉子”终于吃不消了,3月还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小胡突发高烧不退、胸闷、咳喘,当时大家都十分担忧,怕她感染了新冠肺炎。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检查、诊疗,后来确诊为大叶性肺炎,小胡治疗了3个月,直到6月身体才慢慢康复。可从6月中旬开始,淮南就接连大暴雨,遭遇了重大汛情、灾情,她的药材基地正好处在行洪区,转眼几百亩眼见就收成的药材和特种农作物在行洪中遭遇灭顶之灾,一下损失一两百万元,这沉重的一击让她一时难以翻转,刚收获的盈余顷刻变成了亏损欠账。8月底,洪水退去,一家人拼命地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赶紧补种,耐磨耐打的小胡打算尽快忙完,好好调整休养下身体和心情,10月份再准备孕育自己的小宝贝,不能再拖下去了,年龄、身体、家庭的压力不容她再怠慢。可就在这节骨眼神上,接到了再次为这位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通知。
这一次就连总希望捐献成功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从心底不忍心再让小胡赴捐,不能再让她这样牺牲下去了。
接到电话,小胡没有惊恐,还是那句老话:“你们先别透露风声,别让我妈知道,我给爱人说下,他也是个心善的好人,会支持我。”工作人员再三叮咛小胡:“你已付出很多,这次多考虑下自己,千万不要在隐瞒身体、不要勉强!多给你几天时间好好考虑下。”可当天小胡就迫不及待回话:“我考虑好了,也商量好了,暂时放弃自己的小家,捐献救人!这是命中注定,只有我能救她,我要救她到底!”
怕红十字会担心她家庭的态度,小胡利用休息时间把刚下夜班在田里劳作的爱人一起带到了市红十字会当面表明态度:“这下,你们放心了吧,我们是心甘情愿地坚持捐献。”说完,转身就走:“地里活还没干完,得赶紧回去抢种,晚上我俩都要上夜班。”已是中午,任凭工作人员怎么挽留,俩人连口水也没顾上喝匆匆离去了。看着这对穿着迷彩服解放鞋、满脚还沾着泥土、如此执着憨实善良的年轻夫妻的背影,工作人员不禁潸然泪下,连连摇头。
小胡加紧准备着,放弃了十一休假,干好每一班,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尽量减轻因自己请假捐献同事承担的负担;也正好找个恰当的好理由再次蒙骗母亲:双节加班太累,节后休息几天出去玩玩。
10月10日,胡常引又一次背离家人,踏上了挽救生命的征途。
而小胡和大家都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注射第一针动员剂后,小胡因特殊的过敏体质就出现了剧烈的反应,呕吐不止,不能进食,随着动员剂的增加,反应越来越重,吐得连口水也不能喝,全身疼痛,无法入睡,坐卧不安,人快要崩溃似的。红十字会特地安排陪伴的工作人员十分担忧,可小胡给陪护“下令”不准说,只能报喜不准报忧,谁问,就说没事。她还强打精神与一直放不下的市红十字会的负责人视频,强装镇定和笑脸,说:“你看,我好好的,放心吧。”“女汉子”的强悍依然如故。可放下手机就吐个不止,住院以来连续4天几乎没有进食、没法入睡。陪护含着泪背着她给红十字会负责人打电话才说明真相,并找医生说明情况,给她输上营养液维持。医生反复征求她的意见,能不能坚持,她还是那句话:“没事,能顶住,必须捐!”小胡不住地念叨:“姐姐,等着,一定要等着,我再去救你!”小胡唯一提的一个要求就是希望能看到患者一家的照片,尤其是那对双胞胎孩子。但这个愿望因供患“双盲”规定,目前还无法满足她。
打完止吐针稍微好一点,她就强撑着给患者写信,写几个字停下来再写,手实在无力掌笔,字写得走了形,揉掉再写,反反复复,断断续续,一页纸的信,她写了4天,字字千斤。尤其是“这一次我也是拼尽了力量!”这句话包含的分量和付出只有她自己能体会。
10月14日上午,胡常引出现了更严重的反应,她第一次含着泪拉着陪护的工作人员说自己不知道还能挺多久!为了保障供患双方的安全,省、市红十字会和共患双方所住的医院立即进行慎重的沟通会商,决定提前采集捐献。经过紧急准备,当日中午胡常引进了采集室,13时30分开始采集。因其身体虚弱,分离机报警,前段采集不顺,再次穿刺重采,大家的心都提着,小胡脚手冰凉,面色铁青。机器终于顺畅运转了,小胡的脸色也渐渐好转了。见到来看望她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小胡再也忍不住,说不出话,眼泪不住地流,仿佛她经历的太多艰辛和重压都在这泪水中得到了释放,工作人员抱着她的脸,四目相对泪如涌泉,委屈、倾泻,感动、心疼。这时的小胡,女性的细腻柔情都在她无声的眼泪中告白。
傍晚,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252毫升,机器停转了,采集顺利结束。大家提着的心释然了,十分虚弱的小胡望着那袋沉甸甸的“生命种子”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护送“生命种子”的“生命使者”临时改签机票也火速赶到,迅疾飞驰河北,再度挽救那位不幸而又有幸的患者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