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普通的凡人,能救人一命,是人生的幸运和缘分。”这是淮南一位23岁的小伙子面对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之源”去挽救一位素味平生的患者生命,淡然而坚定的话语、平凡而伟大的壮举。他便是淮南第9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胡乐杰。10月15日,他在安徽省立医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捐献了324毫升“生命的种子”,完成5年前偶然签下的那份“生命之约”。这位年轻的小伙背后有怎样平凡而非凡的故事呢?

给需要的人留一份希望
2020年9月,刚满18岁的胡乐杰考入淮南联合大学。刚入学不久,正遇上市红十字会在学校开展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活动,没想到,这成了他人生中一次最有意义的“邂逅”,日后会关乎一个陌生人的生命,改变别人的命运。路过活动现场,胡乐杰欣然上前登记献血。“只要多留一点血样,日后就可能挽救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听到志愿者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他很是好奇,“给需要的人留一份希望,给黑暗中的人一点光亮,这是多有意义的事。”于是,他毫不迟疑留取了那份宝贵的“生命种子”。那时,他只是以单纯、真诚、朴素、自然的行动,自然而然地延续传承着家庭长辈的习惯,并没有多想。
5年后的2025年8月,已毕业在外地工作的胡乐杰意外接到了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听到自己的血样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他欣喜得难以置信自己真的会遇上这种缘分。
接下来,胡乐杰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连晚赶回淮南,完成一系列的捐献前准备工作。其实当时,胡乐杰正负责一个重要的工程项目,工期紧张,任务繁重。但为了不耽误捐献准备,他没有丝毫抱怨,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赶回配合。
可第一次体检时,个别项目没过关,胡乐杰担心会影响捐献,让那位等待生命希望的患者失望。他一再向工作人员解释、保证,自己身体没有问题,可能是最近工作忙,体检受了影响。红十字会慎重起见,劝他调整一段时间后进行了二次复检。体检通过了,胡乐杰终于安心了。接到捐献通知后,为了少影响工作,他十一、中秋双节假期没有回家过节,
而是加班。因10月8日市红十字会要约见他,他7日晚下了班才赶回淮南。
到家后,他并没有给父母交代双节不回家的实情,直到捐献临行前,才轻描淡写地给爸爸说了下。善良、大义的父亲一再表示:“这是救人性命的大好事,行善积德,也是我们家的一贯传统,我们支持。”父子俩决定后,最后才告诉胡乐杰妈妈。妈妈的反应更是令人敬佩,她虽然心疼,但没有怪罪儿子,而是支持、鼓励,并亲自为儿子壮行。而年已古稀的爷爷知道孙子的决定后,也是大加赞赏。这一家人的举动令人动容。


家风孕育真善美
胡乐杰的善行担当,一家人的大义善良,离不开这一家数辈良好家风家教的影响和传承。
“我们就是一个普通之家,没什么大富大贵,但我们家人老数倍都教育孩子要做个好人,不论大小能力能为国家为社会做点贡献。”胡乐杰的爸爸总是这样说。
正是这样一个普通家庭,三代军人、四位共产党员,可谓一家满满正气。胡乐杰自幼跟着爷爷生活,爷爷是一位退伍军人,军人的责任担当和正义始终未变,爷爷常给胡乐杰讲在部队的故事,讲男儿报国的责任和家国情怀,爷爷的教诲和所言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胡乐杰的成长,一颗颗“责任”与“奉献”的种子播进他幼小的心田。而同为军人的叔叔更在部队立功受奖,那耀眼的喜报和军功章,不仅是一家的荣誉,也是胡乐杰成长路上最生动的“教科书”。
而胡乐杰的父母虽然都是普通职业,而在他们身上显著地继承着父辈的家风,他们都是热心奉献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夫妻俩曾在国庆节带着年幼的孩子一起去献血,爱的的滋养也不断涌进小乐杰的心田。
“我们没有什么大贡献,但自己力所能及的尽量去做,从小父母就交代我们,遇到遭难的、伸手求助的,要帮一把,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要上。我们也是这样教育自己孩子的。”父亲说。
胡乐杰的父亲是一名最普通的基层党员,三年抗疫期间,在他身上最明显地彰显了党员的担当与奉献。他不顾风险,主动担起包保社区的责任,从寒冬到酷暑,始终坚守在防控一线。尤其是为封控居民送生活物资,每天要跑上跑下为100多户居民服务,累得精疲力尽,咬牙坚持,日夜坚守了几个月。父亲的行动,让正青春成长的胡乐杰也看到了另一份活生生的“教科书”。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胡乐杰从小就懂得,奉献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责任。
而胡乐杰也开心地说,希望自己能给妹妹做一个好的榜样。

青春践行奉献之路
2021年,大一结束后,胡乐杰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向爷爷、叔叔一样,参军报国。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家的支持。全家人在胡乐杰身又上看到了家风的传承和希望。为了体能达标,顺利入选,他课余时间刻苦训练,受伤依然咬牙坚持,经过两次报名考核,最终如愿以偿穿上了那身向往已久的绿军装。
新兵连集训,开始他成绩不理想,他横下一条心,硬是在班长严苛的监督和带教下,靠拼、磨、练,攻坚克难。后来他竟然敢与排长比试,十公里长跑超越了久经沙场的排长,令排长刮目相看,从此他和排长成了好朋友。后来,他被分配到山区一所监狱执勤,任务艰巨,他坚守值好每一班岗。2022年底,疫情防控“放开”后,部队也发生了感染,执勤人手变得异常紧张。“岗位就是战场,坚守就是责任”“一个人倒下去就有另一个人顶上来,只要能站的住,就始终坚守在岗位上”,这是当时部队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也是胡乐杰的真实写照。他主动承担起更多的执勤等任务,只要还有一点力量,决不会自己躺下。他们靠坚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为监狱的安全稳定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2023年秋,服役期满的胡乐杰退伍回到了淮南联合大学,重新开启了校园生活。虽然身份从军人变回了学生,但他身上的那份担当与奉献精神却没有改变。面对撂下两年的功课需要加倍努力赶上的重压,但他依然热心协助指导新生军训,每天军训一身疲惫,夜晚要挑灯夜战功课,他要付出超倍。学校召开运动会,胡乐杰又勇挑重担,他既是所在学院方阵的旗手,又是方阵的训练负责人。他又要加倍地付出精力和辛苦。但他乐意,因为他心中装的不仅是自己。
胡乐杰还加入了学院的社会实践部担当副部长,还参加了校国防志愿服务团,经常带着同学们到周边养老机构开展敬老爱老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2024年,淮南八公山“小川藏线”毅行大会举行。胡乐杰又参加了志愿者,为参赛选手服务。
就业后,胡乐杰跨界担任工程监理,他刻苦好学,很快掌握了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独当一面,认真工作,经常帮助同事们解决难题。
尽管工作很忙,但他始终牵挂着引导他一路成长、年迈的爷爷,经常晚上抽空给爷爷视频问候、聊天。
从家庭,到校园,到军营,到社会,一路成长、奉献,这位23岁的青年,每一步都坚实有力,闪耀着光芒。

胡乐杰住院待捐期间,得知患者是位比自己妈妈还年长的阿姨,他不仅给其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鼓励信,还画了一幅鲜花和少女的美丽图画,希望阿姨尽快康复,焕发青春,像鲜花一样依然美丽,充满活力。
10月15日,胡乐杰完成“生命传递”,践行自己的青春诺言,也见证了这平凡而伟大的一家人的精气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