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领会精神 推动事业发展

作者:中国红十字报来源:中国红十字报2022-10-29 09:56:15

■  张孚传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在二十大开幕会上的工作报告,全面阐述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具有深刻历史洞察力、重要理论引领力、强大实践指导力,全面擘画未来、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前景,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文献

    坚定、奋斗、情怀、斗争,是贯穿报告的四个关键词。

    报告通篇洋溢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大党大国领袖的坚定信念。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无比坚定。报告第二部分专题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两个根本”“两个行”的论断,充分彰显了对我们党笃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融入了党的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救中国”,实现了“富中国”,正在“强中国”。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比坚定。报告开篇阐述大会的主题,开宗明义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频频出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庄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比坚定。报告主题鲜明提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常豪迈,振奋人心。报告坚定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报告清晰地描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热烈地号召, “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四是对战胜困难挑战无比坚定。报告自信而又豪迈地指出,“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报告直率而又无所畏惧地坦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报告铿锵有力地直面台湾问题,“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报告通篇贯穿着奋斗不息、笃行不怠的昂扬旋律。一是深刻总结奋斗经验。报告深刻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这是对奋斗规律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奋斗者的自信。二是科学擘画奋斗目标。报告锚定奋斗目标,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报告重申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奋斗的步骤。三是砥砺激昂奋斗精神。报告激励全党不懈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报告号召青年努力奋斗,“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四是深入阐明奋斗路径。报告深入地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愿景。报告以第四至第十五个部分的篇幅,从十二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具体的奋斗路径。报告在结尾以“五个必由之路”阐明了奋斗的遵循。

    报告通篇蕴含着情系黎民、安邦定国、民族自信、造福人类的浓烈情怀。一是深沉的人民情怀。报告提到“人民”105次。报告深情告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二是浓烈的国家情怀。报告提到“国家”73次。报告中“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等话语掷地有声。三是深厚的民族情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全文,是报告的主题主线。报告饱含深情地阐述,“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四是宏大的为世界谋大同情怀。报告开篇指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报告第十四部分专题阐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崇高事业,自觉肩负起责任与使命,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报告通篇贯穿着坚定的斗争思想,将斗争提高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令人鼓舞振奋。一是以斗争进行新的战略赶考。报告在毛主席著名的“两个务必”基础上,鲜明地提出 “三个务必”,强调“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斗争”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两个务必”是新中国成立前期党进京赶考的政治命题, “三个务必”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大更重要战略赶考下的新命题。二是以斗争打赢反腐败攻坚战持久战。报告指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决不姑息”。敢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坚决的态度,也是实践第二个历史答案的关键。三是以斗争迎接新的重大考验。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报告警醒全党,在重大考验面前,除了坚决斗争以外别无出路,只有最坚决的斗争,才能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才能打开通向未来的道路。四是以斗争打开新天地。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的抉择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 难而上”“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要深入学习、深刻领悟报告所蕴含的深沉人民情怀,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彰显红十字会的群团组织属性。一是把组织建到群众身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一步加快推进建立红十字基层组织,把组织建强建好,充分发挥这些基层组织来自群众、扎根群众的优势,访民情、帮民困、解民忧,使之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二是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策划实施红十字公益项目,组织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等人道救助活动,进寒门,暖人心,促和谐,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三是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持续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和各类具有鲜明辨识度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红十字组织优势,建立生命教育体验馆、博爱家园、红十字工作室(服务站)等各类工作阵地和平台,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要深入学习、深刻领悟报告所蕴含的深切责任意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继续发挥作用”重要嘱托,奋力推进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胸怀人民、服务群众。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最大限度“改善最易受损群体的生活境况”。二是进一步扛起组织使命,履职尽责、奋发有为。自觉肩负起“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的组织使命,积极履行“三救”“三献”“三倡”法定职责,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三是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弘扬人道、高举旗帜。始终牢记“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广泛动员捐赠者、捐献者、红十字志愿者、会员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投身红十字事业,弘扬社会美德,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

    三要深入学习、深刻领悟报告所蕴含的宏大使命意识,积极助力“共同富裕”,扛起红十字组织的时代使命。一是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充满生机活力的阶梯式递进、渐进式发展的过程,是从低层次共同富裕向高层次共同富裕跃升的过程,是从局部共同富裕到整体共同富裕拓展的过程,更加关注困难群体和因突发意外致贫或陷入困境的家庭,以更有爱、更有温度、更有情怀的工作,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是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社会形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改善“最易受损群体”境况、搭建人道公益平台、推进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跑道上助力推动共同富裕,助力形成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有机统一的富裕图景。三是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社会结构更优化、体制机制更完善的社会形态,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积极涵养红十字公益捐赠文化,全力做好人道救助项目,有效衔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动员社会爱心捐赠,切实惠及“最易受损害群体”,以人道领域的“微视角”和“小切口”,助力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形成全域一体、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均衡图景。四是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文明全面提升的社会形态,以弘扬传播红十字精神文化,积极助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道公益行动推动思想进步、社会进步,积极助力形成人民精神生活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团结和睦的文明图景。五是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社会形态,有效扩大应急救护培训、生命教育体验、红十字志愿服务等红十字领域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有效破解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难题,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效,形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

(作者系浙江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