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做好事就急得慌 ”

淮南花甲志愿者侯兴梅23年痴迷公益无休止

作者:淮南市红十字会来源:淮南市红十字会2022-07-14 08:46:22

    “一辈子做好事习惯了,三天不做,就急得慌,觉得生活没意思。”这已成了62岁的老红十字志愿者侯兴梅的口头禅和日常生活习惯。

花甲老太成献血达人

    21年,35次献全血,累计献全血12600毫升。按照我国献血法规定,献全血需间隔半年时间,也就是一年最多只能献全血两次,21年最多只能献42次。而1999年39岁的侯兴梅从献血法实施半年后第一次献血,一直坚持到2020年5月自己60周岁,到了献血年龄的上限不能再继续献血,这21年里,她除了生病期间身体不能献血,再忙再累几乎没有中断过,平均每次献血360毫升。而最高献血量一次为400毫升。她也成了献血达人,先后荣获全国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银、铜奖,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终身荣誉奖等表彰。

    提起献血,侯兴梅就兴奋起来,如数家珍般地说起献血的好处。“现在不让我献了,要允许,我还要献,其实我的血和身体都还能献,不献血浑身都不舒服。”

    1999年,献血法实施的第二年,淮南市才刚刚启动无偿献血。一天侯兴梅有事走到血站门口,看到献血标语,便主动走进去要求献血。其实平时的侯兴梅既害怕针又害怕血,生病都不敢打针。看着锥子般的针头往皮肤里扎,她一咬牙一闭眼,本认为可以顶过去,可还是吓得晕倒了,第一次她历经生死般的挑战献了200毫升。可她不甘心,记住了护士告诉她献血的时间,第二次来献血时,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但还是又晕倒了。别人劝她不要再找罪受了,可倔强的侯兴梅不信,第三次她又来到血站,这次献血她终于心情平静了许多,没有晕倒。从此她再也没有忘记和停步,从第一次献200毫升,到300毫升,再到400毫升,她的身体适应了,后来就成了习惯,每次都是400毫升,到后来年龄大了,她本可选择200-300毫升,但她坚持400毫升一直献到最后一次60周岁。习惯成自然,献血的时间成为侯兴梅的特定的“生物钟”,每到献血的时间,要不去献,就感觉浑身不舒服,献完血一下就轻松了。其实期间,侯兴梅也有例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她下岗创业打拼,开了个小饭店,忙得昏天黑地,不仅没时间,长期积劳成疾,身体也出现了情况,还意外受了严重的伤,不得不静养。自己再忙哪怕不做生意也能抽出半天时间去献血,可身体不行了,就没法献。后来生意逐渐兴旺了,她的身体也恢复了。到了50岁,自己干脆不干了。生意正火的时候退下来,有点不舍,亲朋好友也说她丢掉生意可惜了。可她还是一狠心丢掉了。她说:“钱是挣不完的,普通人的生活差不多够用就行了,现在孩子抚养出来了,也花不着多少钱,我得照顾老人,自己身体也要保持好,我还得继续坚持献血,献到最后。”她做到了。

    60岁后自己不能献血了,侯兴梅觉得遗憾和不舍,也不服,她总是强调自己身体还好,最后一次去献血护士还说她的血液质量好,她觉得应给她这样的老献血者放宽年龄,能继续献血。她可没少给血站工作人员“论理”“争取”。

    虽然血是不能献了,不过闲不住的候大妈又找到了新的“献法”和乐趣。她到红十字会报名捐献遗体器官:“把能献能捐的都献掉,我还能去动员其他人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献遗体器官,活一天就得有一天的好事做,不然白活着消磨时间。”快人快语豁达开朗的候大妈依然奔忙的很充实。

    每年市红十字会都会与她们服务队在她家附近几个社区开展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宣传动员活动,侯兴梅总是最积极、也是最有实力的参与者,忙前忙后,以自身经历给居民们介绍。她动员、服务的献血者有1000余人。她还隔三差五地带着动员的老伙计到市红十字会办理遗体器官捐献手续,近两年她成功动员了5名志愿者办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

超重大妈打着钢板冲锋陷阵

    侯兴梅不仅献血“铁”、“牛”,其他公益活动,她也是拼和倔。

    自从本社区同为热心的老红十字志愿者蒋国安2017年牵头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侯兴梅更是找到了归属,成为铁杆骨干队员,队里都是退休的老同志,大家闲不住,社区大大小小公益活动都是他们队包,看望慰问附近养老院的老人,帮助社区孤寡空巢老人、残疾人、大病家庭,文明创建、爱国卫生、“三献”宣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到头马不停忙个没完,别的队员可以隔三差五地参加,而侯兴梅总是场场必到,她在家呆不住闲不下。这几年正赶上淮南创建全省、全国文明城市,他们队主动要任务找事做,不仅社区里的创建活动样样都干,还主动承包了附近主干道上的交通文明劝导,寒来暑往马路边一站就是好几个月。侯兴梅的右下肢曾因外伤严重骨折虽然手术愈合了,但钢钉钢板一直留在了体内,无法取出。她也因伤不能活动,几个月下来造成体重严重超标,1.5米的身高,130多斤体重,下肢的负重大,钢钉钢板就一直伴随着她。她的腿不能久站、劳累,可做起活动,侯兴梅就顾不上了,但活动后回到家腿就酸痛的厉害。

    最大的考验还是2020年抗击疫情和防汛救灾以及2022年再度抗疫。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正赶上春节,侯兴梅大年初一就丢掉家里所有的事情第一批报名上岗服务,先是在小区张贴防控宣传海报、出入口发放宣传材料、入户排查,后随着小区全部封闭管理,他们志愿服务队承包了社区4个门岗,她就全天候在小区门岗值守,队里志愿者年龄都大,全天站不下来,她就和大家轮班,实行车轮战术,站2个小时换岗歇半个小时再站,从早6点到晚8点。大家劝她,腿不好,就别值了,可侯兴梅一班也不少,还主动为家里有事不能值守的队员带班。那时段是最冷的季节,不论是风雨交加还是冰天雪地,候大姐和队员们如同不老松坚定地立守门岗,从年初一到3月底社区解封,保障了社区2万多居民的安全,他们也被称为“老门神”“铁将军”。这期间的辛苦劳累一言难尽,每天回到家腿脚都肿痛难忍,热水泡半个小时后才能稍稍缓解,可还没歇过来,第二天一早又接着上。战袍未解,接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始了,她又和队员们转战到洞山西路的交通要道值守文明创建到6月。高温季节来了,队员们还未下岗,淮南遭遇了严重的汛情,防汛抗洪救灾形势严峻。虽不能像年轻人一样上前线防汛,但侯兴梅可闲不着,她和队员们主动到望峰岗镇食堂为一线防汛人员烧菜做饭。每天冒着高温来回奔波,在闷热的食堂里汗珠子直滚,摘、洗、切、烧、刷,还想方设法做手工馍、包包子、熬各种防暑粥,为一线人员改善伙食,每天几百份饭做下来比防疫执勤还要累,一直干到8月底。她不仅腿脚疼痛难忍,因胖怕热,闷热的厨房更是耐受,她几次差点晕倒。

    2022年淮南新冠疫情再次袭来,没有指令没有要求,疫情就是命令,志愿者的身份就是责任,侯兴梅和老伙伴们再次第一时间站到了防疫一线,从门岗值守到核酸采样,从3月底坚守到6月下旬,这一站就是3个月,刚暂停还没来及好好休息,6月底因省内疫情,淮南全员核酸检测再启动,她又顶着高温出现在社区核酸检测的现场忙前忙后。

 半辈人生奉献成性

    侯兴梅乐于奉献助人成性深受其家庭影响。侯兴梅的家是淮南煤矿众多普通矿工之家的一个代表,父亲是矿工,母亲没有工作,家里子女多,侯兴梅出生在最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家里的困难可想而知。自幼家里6个孩子经常吃不饱肚子。但父母总是叮嘱他们:“只要有一口吃的,都要分给没吃的小伙伴,一个馍,大半给没馍的小伙伴,小半自己吃。”至今侯兴梅记忆犹新。她从记事起就是按照父母的教育这样做的。

    参加工作更是受父亲影响,父亲就是他的榜样和导师。父亲凭着为人忠厚、能吃苦、肯卖力、愿奉献,从一名普通的采煤工到光荣入党,再一步步成长为矿区长。父亲常告诫她:“不要怕吃苦怕吃亏,要多干活多贡献。”侯兴梅记住父亲的话,高中毕业还没成年就在矿上做临时工,她吃苦耐劳,不挑不捡,不怕脏累,勤学能干,每天上班来的最早,下班走的最迟,拼命地干活,干完自己的活还主动去帮助别人,连年被单位评为“青年突击手”、“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她从做砖坯,到开机器,到后勤,也从临时工转到正式工。她因在职工食堂工作期间爱学习爱专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靠完全自学取得了二级厨师证书,这在当时非常难得,也为后来自己创业打拼打下了基础。

    几年后35岁的侯兴梅下岗了,开始到饭店打工,几年下来自己有了经验和一点小资本便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意再忙再累也不影响她助人成性的习惯。当时大家谋生都不容易,生活都不宽裕,看到店里来了一身泥水的农民工吃顿简单的饭,她不是不收钱就是免费送个菜,路过乞讨的,她随时盛碗饭菜递上,门口打扫卫生的,她请他们进来喝水歇脚,遇到饭点招呼他们随便吃一点。后来她的生意也越来越好,饭店也逐步做大,更有力量去帮助别人。

    侯兴梅的邻居老邓,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因其身患疾病,没有生活来源,十分困难,但老邓和她一样也是个热心的好人,侯兴梅觉得不能让好人受难,便想方设法帮助他,隔三差五给他买点粮油生活用品,一年四季的衣服也基本上是侯兴梅买好,逢年过节,她家里有什么就会给老邓家分送去什么,一直帮到送他走完人生的路程,连后事也是她忙前忙后帮着操办。

    加入志愿服务队后,接触到需要帮助的人、需要做的事更多了。除了参加队里的帮扶救助活动,她自己还常悄悄单独行动。社区有户困难家庭老廖,两口子没有固定工作,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生活捉襟见肘。侯兴梅定期买来生活物资送去。一帮就是数年。队员陈士全是位优秀残疾志愿者,生活十分艰难。侯兴梅时常惦记着,经常买些生活物品上门看望。2022年疫情期间,正在一线抗疫服务的侯新梅在得知陈士全病了,非常担心,晚上下了服务岗就直奔陈士全的住处看望,给他买了药品、送上体温计、口罩,一再叮咛,一旦发烧一定要及时告诉她,不能耽搁,次日一早又赶去探望。老队员陈显俭独自生活,不太会做饭,侯兴梅经常给他送去自己做的包子、饺子、粽子。小陈、老陈都很感慨在这个志愿服务队里有这么位热心细心慷慨的好大姐。在她的感染下,老陈和她一起到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像她一样做最后的奉献。

    至于抗疫、抗洪、抗震等各地救灾,哪一次捐款,侯兴梅也没滞后。她不仅自己带头捐,比别的队员捐的多,还动员亲朋好友,一次次带着亲友到市红十字会送捐款。

    20多年来,侯兴梅的荣誉证书和献血证摞了一大堆,说起这些年自己走过的路,她很坦然:“能做点好事、帮助别人,我就觉得活得有意义。习惯了,不做好事,我就急。”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