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捐献造血干细胞彰显城管蓝的生命温度

2022-06-21 08:51:49

    “没想到我今年的生日就预示着为另一位素不相识的青年送去重生的希望,也是她的纪念日,真是有幸有缘又有意义。今天我的使命完成了,患者得救了,我也轻松了!”6月20日中午,李华望着那袋从自己的身体里刚采集完的造血干细胞,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疫情中播下生命的希望 

    忙忙碌碌的淮南市田家庵区城管局办公室主任李华从没想到,一次献血,一句话,会将他与一个陌生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2020年4月9日,新冠疫情尚未结束,为了缓解临床用血紧张,田家庵区举办区直机关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活动。刚从抗疫一线回到办公室的李华便和同事匆匆来献血。

    “多留10毫升血样就可能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听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宣传,李华心中一动:“这么神奇,能救人一命,多好的事情,我留!”他毫不犹豫签下同意书,献血留样。

    但繁忙的工作,十分渺茫的配型几率,李华也没成想幸运会与自己结缘。

    时隔整两年,2022年的4月,又值正在抗疫忙碌中的李华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的血样与一患者初配成功,他不免有点惊奇。但稍怔之后,他马上回复:“捐,肯定捐。”

    当时淮南正处在抗疫关键阶段,按照中华骨髓库和移植医院的安排,李华需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高分辨配型采样和捐献前体检。这确实非常艰难,一面是李华连天加夜在一线忙碌,吃饭睡觉的时间都难保证,哪有时间去高分采样和体检;一面是当时血站和定点体检医院都在封控中,也无法进行。但患者病情危急,拖一天时间都可能危及生命。李华和红十字会都十分着急,市红十字会四处联络希望能尽快完成后续工作。稍后终于血站和医院体检开放了,为了不耽误时间,李华利用中午吃饭的一点空跑去排队做核酸,利用次日早晨一点时间赶到医院体检,他成了体检医院解封后第一个体检者,在抽血、体检的功夫也是电话不断,处理协调单位的事情,总是匆匆忙忙。很快高分、体检全部合格、预约捐献、确定捐献的几份通知纷至沓来,接到通知,他也是十分为难,忙的不可开交的工作怎么办?不理解的家人怎么办?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再征求他的意见,能不能捐献、要不要跟家里人沟通、工作能不能放下......“捐!再难也要捐,毕竟救人一命的大事!困难我自己想办法克服,你们直接回复吧。”忙碌中的李华还是这样坚定。

费嘴费腿又费心的活也有感情和温度

    人们平时看到城管人员大都是在管理小商小贩,可城管工作的苦累难险和情感温度,外人可能并不了解。李华2005年大学毕业后就考入田家庵区城管局,从城管员到中队副队长、队长和局办公室主任,18年来,其中的酸甜苦辣,数不清道不完。忙、累、辛苦、危险,也许这几个字能简单概括其工作状态。除了常态化的白班夜班连轴转,随机性、突发性的紧急任务也是普遍,双休日、节假日、晚上加班更是常态。路面巡查,靠脚步丈量,一个班要巡好几条路、无数个店铺摊贩、无数遍宣传解释劝导,一天要走好几万步,哪一个班下来不累得精疲力尽、腰腿酸麻、口干舌燥。拆违工作一守就是数小时、甚至整天整夜,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往往还有各种难以预料的危险,既要保护好自己和同事,也要保护好群众。挨骂和冷嘲热讽是常有的事,但不能还口还手,只能把委屈火气压到肚子里,否则事态难以预测。办公室的工作更是千头万绪,单位300多人,26个部门,上上下下大事小情事无巨细得安排好、协调好、处理好、服务好,每天进到办公室,忙起来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中午不休息,晚上不知几点才能下班。突发事件、突击行动那更是没有时间之分,半夜集合、凌晨上阵是常有的事。尤其是这几年淮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重大任务,李华和同事们的任务更重、脚步更匆忙。2020年和2022年防疫期间,单位成立疫情防控突击队,李华是主力队员,连天加夜奔忙,没有休息过一天。

    因工作认真负责,能力突出,李华从路面到机关再到办公室主任,工作部门虽然有变化,但辛苦忙碌程度有增无减。李华随身带着笔记本,有事就记在上面,深怕哪一点事情忘记了影响工作。

    李华的付出也得到了肯定,2021年获得了淮南市“十佳城管队员”荣誉称号,更在建党百年之际光荣入党,这是对他敬业奉献的最好褒奖。

    但是忙碌辛苦艰难的城管工作并不缺情感和温度,一串串“多管闲事”的小事情在李华身上彰显着满满的温情和责任。

    一个夏日,暴雨倾盆,正在路巡的李华和同事路过公园东门附近,细心的李华隔着车窗玻璃,发现一个老人没有打伞在暴雨中摇摇晃晃。李华赶紧下车趟着水给老人撑起伞,询问老人情况,在交流中,李华发现老人精神状态不正常,也不知道具体住在哪里,李华扶着老人沿着人民北路店面挨家挨户询问,一直问到保健院附近一家小店,才遇到与老人相熟的人,李华把老人送到家,可家里没人,就陪着老人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直到中午家里人回来才放心离开,李华的浑身衣服早已湿透又焐干。

    这样遇到迷路、走失和走亲访友找不到地址的老人可不止一次两次,李华每次碰到都会耐心地询问,拉着老人寻找,直到找到亲人。李华说,虽然辛苦麻烦点,可谁家没有老人,多走点路多累点不算啥。

    不仅是老人,还有孩子,李华和队员及时相助也时有发生。

    一次路巡,在国庆路附近发现一个几岁的孩童背着书包一个人在马路上走,很是危险,李华赶紧走过去,询问孩子,孩子抬头看看这位穿着制服和蔼可亲的叔叔,没有了胆怯和防备,告诉李华,他是十三小一年级的学生,没等到爷爷来接他,就一个人打算走回家。李华问孩子家住具体位置、爸爸妈妈在哪上班,可孩子说不清,从孩子描述的情况,李华判断出孩子父亲可能是在市政部门上班。经常在此段巡查,李华对周围情况比较熟悉,附近就有个市政部门。当李华带着孩子来到这个部门打听时,果真找到了孩子爸爸。孩子家长十分感激。若不是碰到了李华,孩子不知会出现什么后果。

    2017年的高考,李华在淮南四中考点护考执勤时捡到一个考生的准考证,李华仔细一看,考生是二十六中的学生,但考点在三中,不知怎么会丢在这里。离开考时间迫近,也没法第一时间联系到丢失证件的学生,李华一面急忙联系在三中考点的同事向考点通报情况,一面向局领导汇报,联系教育部门,一面紧急将准考证送往三中考点,及时让那位考生顺利参加了考试。否则,这个孩子的命运可能被改写。

    李华说“做好城管工作要把握好度,法度、尺度、温度,这个度不容易。”但李华用心用情用行动做到了。

习以为常的“服务生”乐于奉献

    李华性格温顺、细腻,做事严谨、细致,为人厚道、和善,从上大学就成了同学们昵称的“服务生”。大一时,老师看出他热心能干,让他担任生活委员。班里大多数同学来自外地农村,对城里不熟悉,作为淮南城区当地人,他总是牺牲周末时间陪着外地的同学熟悉环境,购买生活用品。同学夜里急病,他忙前忙后陪着到医院急诊、护理。第二学期,学生投票推荐班干部,李华票数最高,可他还是主动找到班主任把班长让给其他希望进步的同学,自己还愿意当生活委员,他觉得为同学们服务很快乐。李华也连年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表彰。

    上班后他也改不了为别人操心、服务的习惯。同事遇到急难的事,他热情相助,单位的事总是操不完的心,生怕哪一点没有想周到、服务好。

    刚上班时,李华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六七百元,吃饭加上房租,捉襟见肘,但每年他都“抠”出来500元捐给希望工程。为地震灾区捐款、疫情防控捐款、防汛救灾捐款……李华没一次落下。

    2009年,李华到北京出差,走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献血车,登车献血。

    得知自己是与北京一名患者配型成功,他说他与北京有缘,前两次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时没有把握住,这次是改变别人的命运时,一定不能错过,因为救命最值得。

    李华捐献,最放不下的还是工作。他反复念叨,单位这么多事,走了工作怎么办。临行前些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想约他谈谈,可他一直在忙在加班,只有多加班,尽量多干点手头的活,给同事们减轻点压力。周日好不容易约来了他,可刚坐下,电话不断,临近中午一阵电话打来,李华瞅下表立马不好意思地起身告辞,他说接到紧急任务必须在15分钟内赶回,只有17分钟了。对于李华捐献,单位领导也是既高兴又舍不得,李华捐献这两周时间,他的工作实在难转。

    还有来自家人的不理解。为了顺利捐献,李华干脆给家人撒了个谎,说单位派他出去学习,待捐献成功生米做成了熟饭,家人再怎么地也不影响了。

别样的生日和重担

    6月15日是李华的生日,那天他一夜没睡,前半夜在单位加班,下半夜回家稍准备了几件衣服,3点多就跑到24小时做核酸检测的地方做了核酸,接着又到处找早上开门的理发店,把忙得一直没顾上理长了老长的头发理掉、胡子刮掉,然后直奔为他举行的欢送会的现场。

    面对为他送行和庆祝生日的领导、同事和志愿者,李华既有点激动,也更有压力。“这个生日不同寻常,不仅是为我庆生,更是要保证给那个患者送去重生的机会!这个任务无论如何得完成。”李华说。

    住院期间,李华一如既往地电话不断,处理不完单位的事情,稍安静下来忙着写材料;还有对家里的担忧和牵挂。6月19日,李华捐献的前一日,是其女儿的生日,李华不敢给孩子说自己在哪,不能陪伴孩子,只能给孩子送去一句祝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精神负担,还有注射动员剂产生的一些不适反应,他吃不下睡不安,但他一再给工作人员坚定地表示:“你们放心,转告患者放心,我一定会成功捐献!”

    6月20日,经过5个小时采集324毫升“生命的种子”,李华完成捐献后,终于轻松下来了。“重担卸掉了,我可以睡个好觉了。”

    李华成为淮南市第48例、淮南市城管系统和田家庵区直单位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