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与奥林匹克的“双奥之约”

——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服务2008北京奥运会、2022北京冬奥会始末

作者:中国红十字报来源:中国红十字报2022-02-20 16:06:05

■  记者  贺晔

    2022年春之始,北京冬奥会启幕,“双奥之城”北京上演一场冰雪盛宴。这是北京与奥林匹克的缘分,也成全了中国红十字会与奥林匹克的再次相遇。继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之后,中国红十字会再次参与冬季奥运会服务保障工作,开启“双奥”服务之旅。

2008,红十字旗帜在奥运赛场飘扬

    2008年,奥运会第一次走进中国。

    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鸟巢内外,7万余名红十字志愿者无声守护,40支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随时待命,1942个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站灯光如昼……

    赛后统计,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共组织2200名经过专业培训并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志愿者,在北京市550个志愿服务站提供应急救护服务;招募8万余名国内外红十字志愿者,为运动员、游客提供语言、咨询、信息、应急等服务。各参赛城市共组织200余支红十字紧急救援队和志愿服务队,为赛事护航。

    史上参赛队伍最多、观赛人数最多的奥运会,与史上动员力度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共同开启了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服务重大赛事活动的大门。

    红十字会参与服务奥运是国际惯例。奥林匹克运动与红十字运动之间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10年前,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第五届奥运会上,瑞典红十字会就参与了奥运服务。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红十字会首先将有组织的志愿者机制引入到奥运会,从那之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直至2004年雅典奥运会,红十字都是奥运赛场上不可或缺的元素,历届奥运赛事主办国家红十字会都在参与服务奥运方面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一合作关系,于2003年以文件形式得到正式确定。当年5月16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主席托罗在西班牙马德里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表示国际奥委会与红十字会将在人道事务领域相互密切配合,同时鼓励各国红十字会与各国奥委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

    2005年4月,托罗访华,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亲切会见。“希望中国能够借鉴其他国家举办奥运会的成功经验,让中国红十字会在奥运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托罗向吴仪表达了自己的期盼。吴仪对此表示赞赏,当即指示中国红十字会与北京奥组委沟通接洽,探讨有关合作事宜。

    8月19日,时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致函北京奥组委主席刘琪,提出红十字会参与北京奥运会的四点意见:在奥运比赛场馆附近、主要旅游景点内外、公交枢纽等人员集中地点设立红十字志愿服务站,向公众提供咨询、心理支持和医疗服务;为奥运会志愿者、重点行业人员和举办比赛城市的市民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提供红十字志愿服务,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救援和救助、疏导、安置、组织观众等工作;宣传奥运和红十字精神。

    刘淇对此十分重视,立即批请北京奥组委认真研究落实。9月7日,北京奥组委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北京市红十字会就奥运会期间的合作事宜进行探讨和协商,中国红十字会从此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工作。

    2007年3月16日,北京奥组委与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奥运大厦举行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时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以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香港红十字会代表等出席签字仪式,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服务北京奥运会工作正式启动。

    据统计,奥运会筹备期间,全国各地各级红十字会共聘请专家培训师资5000余人,培训奥运志愿者及服务奥运的行业职工15万余名,对170万名社区群众开展普及救护知识培训,其中仅北京市红十字会就培训129万人。其余各参赛城市,市民接受应急救护培训比例也达到了1∶80,近30万人获得急救员证书。

    2008年,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年,也是大悲大喜的一年。元旦,人们簇拥在奥运倒计时牌前,用欢呼迎接新年的到来。转眼,一场骤然而至的冰冻雨雪灾害突袭大江南北。5月12日,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降临在天府之国,近8万名同胞罹难,举国同悲。每一次灾难面前,中国红十字会都全力以赴,组织所有人力、物力向灾区驰援。同时,红十字与奥运同行的脚步亦未停歇。

    两个月后,北京奥运会如期开幕,盛况空前。北京奥运村、沈阳五里河体育场、青岛奥帆基地、秦皇岛体育中心……各大赛场内外,红十字志愿者佩戴着鲜艳的红十字标识,参与医疗队、担架队、救护队,为数以万计的运动员、观众提供医疗卫生及救护服务,成为百余年来奥运史最明艳的“中国红”。

    从奥运会到残奥会的20余天,各参赛城市红十字会共招募国内外志愿者8万人,不间断提供各类服务近5000万人次;200余支紧急救援队和志愿服务队活跃在赛场内外,成为奥运医疗保障的得力助手;北京市红十字会999紧急救援中心被市政府正式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投入132辆急救车、68个急救站、近500名急救人员参与奥运期间城市急救服务。

    2008年8月24日,奥运圣火缓缓熄灭。根据国际奥委会决定,首次在闭幕式上增加向志愿者代表献花的仪式,向参与服务奥运的147万名中国志愿者致敬。

    其后,中国红十字会认真总结经验,推陈出新,逐步将红十字会参与服务重大活动和各项赛事纳入工作体系。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2014年APEC会议、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全国各地各类马拉松赛事现场,都能看到飘扬的红十字旗帜。

2022,红十字再与冬奥同行

    14年后的2022年初春,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再次接受奥运会的检阅和考验。

    2019年9月17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北京冬奥组委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工作的正式启动。根据合作备忘录精神,中国红十字会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提供航空医疗救援、急救转运服务、志愿者急救技能培训、比赛场馆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无偿献血宣传动员等服务保障工作。

    其中,在航空医疗救援方面,根据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国际雪联的有关要求,针对冬奥会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雪上项目特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需采用航空医疗救援。这一极具挑战的“极限救援”任务由红十字会来承担。为此,北京市红十字会999航空救援队准备了4架直升机、76名救援人员,全面承担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云顶场馆群、古杨树场馆群的航空医疗救援保障任务,确保5分钟内到达赛道进行救援,15分钟内将危重患者转运到距离最近、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满足突发伤害紧急救治需求。自从接到冬奥会保障任务后,红十字航空救援团队已连续在延庆和张家口赛区进行多轮次、全流程、全要素实战演练,包括极端天气下航线建立、长绳救援、地空协同转运等实战。

    在AED配置方面,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和各赛区规划,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对接爱心企业,用很短的时间就募集AED300台,实现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竞赛、非竞赛场馆全覆盖,一些关键位置3分钟内就能拿到,这种力度在奥运会历史上还是首次。

    在应急救护培训方面,全体奥运志愿者都接受了应急救护培训,并向涉奥场所工作人员、涉奥城市重点行业和岗位延伸。中国红十字会将2021年确定为 “应急救护推进年”,北京市红十字会加大救护培训力度,共培训冬奥志愿者、交通等重点行业工作人员20万人次,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200万余人次;河北省红十字会与省卫健委等连续举办冬奥急救技能培训17期,培训赛区保障人员近千人,张家口市红十字会培训教练员、消防员、酒店员工、社区志愿者等1万余人。救护培训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而且这些工作都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开展的,各级红十字会包括受训人员都克服了许多困难,充分体现了团结一心迎冬奥的一种信念。

    在无偿献血动员方面,北京市红十字会向志愿者特别是稀有血型志愿者发出了《争做2022年冬奥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倡议书》,并联合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招募稀有血型志愿者,目前已有200多名志愿者报名,随时准备为冬奥会提供稀有血型血液保障。河北省红十字会在张家口市建立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分队9个,注册应急献血志愿服务者2000余人,其中,稀有血型捐献者近200人。

    “更快、更高、更强”是著名的奥林匹克格言。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这句格言增添了新的内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的演变深刻阐释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时代特征。中国红十字会同样跟随时代,在参与服务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从“更快、更高、更强”到“更团结”的拓展,不仅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应急反应速度更快、日常服务质量更高、人道救助能力更强”,直至团结动员更多社会资源,为冬奥会提供包括直升机雪上救援在内的更全面、更多样的服务。

EndFragment